日本債券市場近年來形成了高度依賴國債的結構。根據CEIC數據,截至2024年7月末,日本債市規模已達到1387萬億日元(約合13.3萬億美元),爲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然而,受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日本政府不斷加大槓桿,推動國債發行規模增長,使得公共債券在日本債市中的佔比高達92.4%。
分項來看,日本債券市場主要由公共債券主導,佔比達83.5%,其中日本國債餘額爲1158萬億日元,其他如市政債券、政府擔保債券等佔比極低。公司債、銀行債和武士債等市場份額較小,反映出企業融資需求疲軟。自2016年負利率政策實施以來,日本政府更頻繁地發行長期國債以延長償付壓力,進一步加大了國債的市場主導地位。
日本央行作爲日本國債的“超級買家”,自2013年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以來持續購買國債。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末,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國債規模達581萬億日元,佔市場總量的50.2%。日本央行的巨量持債削弱了國債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交易活動也大幅減少,市場結構性失衡問題愈加明顯。
爲應對經濟長期停滯,日本政府和央行多年來採取積極財政政策與寬鬆貨幣政策相結合的模式,雖然短期內減緩了財政壓力,但也帶來赤字貨幣化風險。大量發行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國債缺乏市場約束,進一步加劇了債市結構失衡。日本央行的超常規購債模式,讓日本債市的國債比例進一步攀升,但這也讓市場對流動性和長遠穩定性產生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