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以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令世界許多國家羨慕。但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前景變的黯淡,且有跡象表明地區將在2023至2024年經歷長期的週期性衰退。
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在投資和出口方面沒有形成明顯的增長勢頭,表明它們將難以遵循亞洲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道路。未來10年,大多數亞洲新興國家將無法趕上目前亞洲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但結構性和商業環境改革有望取得一些進展。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亞洲新興經濟體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成功典範。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國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爲6.1%。相比之下,全球新興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爲4.3%,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年複合增長率爲3.9%。雖然中國主導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勢頭,但即使不包括中國,該集團仍錄得驚人的6%年複合增長率。
近年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步伐逐漸放緩。特別是2020年全球疫情、俄烏衝突引發的地緣緊張,導致該地區新興經濟體的年複合增長率降至3.9%。即使該地區的實際GDP預計在2023年將以世界領先的5.4%增長,但產出水平卻比保持2010年以來增長趨勢的假設水平低7.4%。
經濟學人智庫(EIU)認爲,由於疫情衝擊及地緣緊張等影響仍在持續,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前景充滿挑戰。根據EIU的預測,這些經濟體的增長將低於長期趨勢,雖然遠未達到衰退的程度,但突顯出經濟週期的持續低迷。如越南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爲4.8%,而此前的趨勢增長率爲7.8%。
未來兩年的另一個擔憂是該地區增長動力的轉變。從歷史上看,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一直是由投資和出口帶動的,模仿了日本和韓國等亞洲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道路。相關數據表明,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增長方式更適合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因爲這種方式建立了支持長期增長、生產力和消費的人力和物質資本稟賦。
EIU的預測表明,亞洲新興經濟體正在努力建立可以代替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新動力。該機構預計,到2030年,私人消費將成爲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如區域供應鏈的潛在多樣化。
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對該地區其他國家形成挑戰,並可能抑制該地區的增長動力轉型、產業結構變革和升級。雖然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仍低於日韓等發達國家,但遠高於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上世紀90年代,泰國的生產力遠高於中國,但現在卻落後於中國。
另外,該地區除中國以外的其他新興經濟體制造高端產品的能力薄弱,這些國家更關注最終產品組裝帶來的短期效益,而不是發展製造半導體等複雜產品的能力。其中,越南和菲律賓各佔全球高端產品出口市場不到3%的份額,印度和印尼仍沒有相關產品能夠進入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