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外匯行業也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代,遍地開花的新經濟商層出不窮,稍微有點經驗的從業者都可以在這個行業中撈到第一桶金。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外匯行業變成了如今的夕陽產業呢?
從外匯產業鏈窺探外匯行業的本質
曾幾何時,開設一家外匯經紀商十分簡單,一套邁達克交易軟件,一套後臺CRM系統就可以開始攬客。甚至邁達克交易軟件都無需申請真實的,市面上破解版/盜版的MT4/5交易系統比比皆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如此的市場亂象也讓“外匯”這個詞與詐騙掛上了鉤。不少投資者是聞“匯”色變。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整體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以及外匯保證金交易作爲“場外交易”的特性,導致不少不法分子利用外匯這個概念進行行騙。相比於股票和期貨,外匯產業的造假難度因其不透明性可謂是相當容易。近些年加密領域的興起,使得一部分不法分子將行騙陣地轉移至加密領域。但外匯行業的壞名聲卻也難以再挽回。
市場的混亂在產業鏈上造就了一新的一環:監管查詢媒體的崛起使不少用戶在選擇經紀商時將監管牌照作爲重要參考依據。不少裸奔的經紀商因此被淘汰,搭建商也無法再賺到售賣虛假MT4/5軟件的利潤。但產業鏈兜兜轉轉還是一個圈,當搭建商無法通過售賣虛假MT賺錢時,牌照商因行業規則的變化賺得盆滿鉢滿。一張美國NFA的非註冊會員曾賣到過兩萬美金一張,其100-200美金的成本可謂暴利。
開外匯平臺一定能賺到錢嗎?
作爲市場上的莊家,普通投資者認爲開一家外匯經紀商應該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但實際情況大不相同。
外匯經紀商賺錢的方法有三種:1. 手續費 2. 點差 3. 客戶虧損。前兩種大家都能理解,但問題出在第三種:”客損"。平臺運營模式的不同導致了這種現象。A倉和B倉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老鳥再熟悉不過,但小白就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差別。
外匯經紀商的A倉運營模式和B倉運營模式
A倉是平臺方將用戶的訂單拋到市場上,幫助用戶與其他用戶的訂單進行撮合成交,這是最傳統最合理的模式。B倉則不同,B倉是平臺方將用戶的訂單自行喫下,由平臺方作爲用戶的交易對手方,從而成交訂單。這導致用戶賺錢,平臺方就虧錢;反之,用戶虧錢,平臺方就賺錢。聽起來很不合理,平臺方既當莊家又當玩家,與用戶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但B倉(做市商模式)也有好的一面,當市面上普通用戶的訂單流動性不足時,大型有實力的經紀商以做市商的模式爲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使用戶的訂單能在更好價格成交。
一家有實力且運營模式健康的平臺,應將A倉與B倉合理結合,爲用戶提供流動性的同時還能保證一定利潤。但前面提到,如果平臺以B倉爲主要運營模式,平臺賺的就是用戶虧的錢。相比手續費和點差,客戶虧損是一塊極其誘人的蛋糕。因此,許多新平臺層出不窮。他們不是爲了那三瓜兩棗的手續費和點差,而是客戶虧損讓他們趨之若鶩。
在巨大利益驅使下,不少沒實力的老闆開平臺就開始不講武德。當用戶小賺時,平臺會放任其出金;但當客戶賺到一定數量,平臺必須承擔虧損,於是出現不出金、訂單無效、插針、臨時增加保證金比例等無恥理由,更甚者,賠不起直接關盤跑路也大有人在。
外匯經紀商的囚徒困境
一家運營模式健康的平臺應以A倉模式+B倉模式合理結合。如果能堅持這個方法,經紀商雖賺得少,但能存活很久。但爲什麼仍有那麼多平臺倒閉呢?
這涉及到手續費和點差的問題。對於以收割韭菜爲主的B倉模式經紀商,手續費和點差無異於三瓜兩棗。但對於想長久做市場的A倉模式經紀商,手續費和點差是唯一收入。如果點差和手續費定高了,代理和直客交易者不買單;定低了,平臺可能無法盈利,導致平臺必須運營B倉模式,增加資金池兌付的風險。
這是典型的外匯經紀商囚徒困境。如果想健康運營,必須靠手續費和點差賺錢。但由於B倉模式經紀商開出的點差和手續費條件無限低,甚至低於流動性提供商的報價,A倉模式經紀商在點差和手續費上毫無競爭力。這導致了外匯行業的一個怪現象,劣幣不斷驅逐良幣。
B倉平臺就一定不安全嘛?
高點差的平臺是否相對安全,低點差的平臺是否不值得信任?在中國大陸,所有平臺運營其實都不合規,投資者不受法律保護。交易是否安全,全靠平臺老闆的良心及綜合實力。有實力的經紀商,即便90%的訂單在B倉成交,按大部分投資者超過7成的虧損概率,平臺方還是有賺的。百分百做A倉的經紀商,只要老闆起了貪念,用戶的資金該捲走還是會被捲走。
市面上不少看起來光鮮亮麗、在媒體投放上投入巨大的經紀商,曾經都是以資金盤或不光彩手段賺到第一桶金後,纔開始洗白做正常交易服務。靠着不光彩手段賺到的錢買個大牌照,換個名字,掛個老外董事的名頭就開始閃耀登場。
外匯經紀商其實也很難
“外匯經紀商其實也很難” 這句話很多人認爲是玩笑,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當今的外匯市場,邁達克軟件申請難度不斷增高,月費水漲船高。平臺方即便想更換交易軟件也不現實,因邁達克壟斷地位及其衍生生態鏈,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品幾乎不可能。
即使解決了邁達克軟件的問題,牌照申請又是一個頭疼問題。沒有牌照=平臺不安全幾乎成了共識。於是經紀商老闆花費數百萬購買一張對投資者無任何交易安全保障的“金融牌照”來填充門面。雖然不是每張牌照都要數百萬美金,靠媒體修飾及普通用戶的信息差,一張1-3萬美金的“牌照”也可以濫竽充數。
跨過軟件和牌照兩道門檻後,擺在平臺老闆面前的是媒體這個大關。“給錢就不黑你,不給錢,即使你有牌照也給你高低整幾條客戶投訴,讓你知道不交錢的後果”。類似的話在行業內大家已聽過無數回。行業特殊性,媒體口舌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家平臺的生死。沒辦法,做這門生意就得把媒體打點費放在平臺營銷預算裏。哪怕媒體沒效果,你也得買。花錢保平安嘛,不丟人。
當經紀商老闆覺得一切安排好,可以開始運營時,一幫讓無數經紀商聞之色變的人羣出現了——打盤團隊。新的經紀商由於經驗不足或風控薄弱,部分小經紀商甚至將風控外包給外部公司。這導致平臺不斷被打盤團隊衝擊。給出金也不是,不給出金也不是。給出金,咽不下這口氣,不想承擔無謂損失。不給出金,就等着上媒體投訴名單,媒體正愁沒有黑料素材呢。這不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閉環嘛:打盤團隊打新平臺,新平臺不給出金,打盤團隊投訴到媒體,媒體勒索平臺收取打點費。平臺運營者也很無奈,新品牌還沒怎麼開始運營就出現不出金的字眼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這個市場到底誰在賺錢?
說完企業端困境,再聊普通交易者困境。不少交易商以B倉模式運營,導致經紀商不希望交易者賺錢,甚至希望虧得越多越好。這樣的大環境下,交易者從信心滿滿到爆倉出局,從事外匯交易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那麼這個行業裏到底誰在賺錢呢?平臺方作爲莊家肯定賺錢。代理是市場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代理靠拉人做交易賺取佣金爲生。除非代理本身也做交易,否則代理則屬於平臺兼職銷售的角色。平臺給予代理超高的代理條件,甚至平臺在明顯虧錢情況下也願意開出高於市場合理價格的條件。究其原因相信大家在看完上文的解釋後也會有所理解,對於 B倉經紀商來說,賺的是客損,佣金點差就讓代理賺好了。甚至有平臺願意與代理共享客戶虧損,即俗稱“喫頭寸”。
賣課教人做交易的也賺錢。知識付費相對於喫客損的代理和平臺來說喫相相對好看一些。只是課程實際效果與賣課者無關。畢竟能穩定盈利的大佬誰又會把交易祕訣傳授出去呢,偷摸賺錢他不香嗎?
還有賣EA、賣牌照、賣軟件的,這些人從產業鏈不同部分啃下一部分蛋糕。但說到底,普通交易者纔是維持行業運轉的基石。如果市場不斷被惡意破壞,行業消失也是早晚的事。畢竟新韭菜的生長速度可跟不上鐮刀的收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