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年的第一天,比亚迪发布12月份和全年销售数据,12月份销售341043辆,环比11月份的301903辆提高了2000多台,全年销量3024417台,同比增长61.9%,超额完成全年300万辆的目标,成为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冠军,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从细分产品线来看,也有诸多亮点。 腾势全年销量127840辆,D9夺得年度MPV销冠;仰望U8单月销售量突破1500台,在上百万豪华车跻身前五;作为硬派越野的方程豹12月销量5086台,在越野市场站稳阵脚;
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占率37.6%,每卖出3台新能源车中,有一台是比亚迪,有汽车博主爆料,比亚迪给所有门店发300万辆销量完成奖励红包,完成销售任务的门店,按照提车量乘以666元发放奖励,全国门店基本都完成了任务,预计发放数亿元红包奖励。
比亚迪大获全胜靠的是什么?它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
一、技术上厚积薄发
今年8月,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此时距离比亚迪首款插混汽车F3下线已过去了整整15年。公司混动技术已经历了四次迭代,形成了以电为主,插混和电混结合的第四代混动技术。
在插混方面,以43%的发动机热效率,居行业前列。电混方面,纯电、串联、并联、发动机直驱四种驱动模式和自研扁线电机,在转换效率、功率密度上也具备优势。
纯电平台历经三代发展,已实现整车架构平台化和多项技术积累,仰望U8发布会上,那些原地掉头、横向漂移、爆胎正常行驶的黑科技,都来源于纯电平台的边四轮技术和云辇技术。
其它诸如刀片电池、CTB电池包一体技术,不仅是提高续航里程和安全性,也体现在后续维修成本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以比亚迪海豹的CTB电池包一体化和特斯拉对比为例,海豹将原来的电池包、底盘顶、盖集成为“三明治”结构,既保持了电池包的独立性,又提高了车载空间,相比特斯拉Model Y,也是将电池上盖与汽车底板连接在一起,但整个电池包与底盘融合为一体,维修时只能将整个电池更换,维修成本更高。
至于其它友商广泛宣传的800V高压平台,殊不知比亚迪的800V高充架构技术才是行业的先行者,比亚迪半导体2020年推出首款1200V碳化硅功率模块,是国内唯一实现在电机驱动控制器中大批量装车的碳化硅模块。2022年比亚迪半导体功率模块装机量市场份额达21.1%,接近第一名英飞凌的市场份额。
今年3月份,王传福在一场投资者沟通会上提到技术时表示,某一项技术对我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了,我们技术池子里有很多鱼,关键的时候就捞一条出来。
二、对比特斯拉
尽管比亚迪在技术上厚积薄发,不过在经营上仍有提升空间。比亚迪现有王朝、海洋、腾势、仰望、方程豹、潮牌六个系列共20余款车型。虽然也有腾势、仰望、方程豹等中高端车型的尝试,不过主要销量还是由中低端的海洋和王朝贡献,去年302万辆销量中,王朝、海洋合计销量287.7万辆,占总体销量的95%以上,且分散在秦、宋、唐、海鸥、海豹等多款车上。
相较比亚迪,特斯拉在销量和车型上都要精简的多。去年特斯拉全球销量131万辆,较比亚迪少了3成。在中端20~30万市场,特斯拉仅有Model3和ModelY满足轿车和SUV的选择需求,中高端60~80万市场,同样也是Model X和Model S两款供选择,加上皮卡Cybertruck和货车Semi也就几款车。
产品供应的多元和极简,在主力车型的销量贡献也可以看出,2022年比亚迪销量最大的海豚和元Plus分别销售20.5万辆和18.06万辆,这两款车型占总销量分别在11%和10%,而特斯拉去年两款热销车型ModeY和Mode 3销量分别是74.7万辆和48.2万辆,占总销量的54%和37%,集中度高的多。
比亚迪的另一个软肋在智能驾驶上。公司先后与地平线、百度等进行智驾合作,不过目前辅助系统仅达到L2级别,相比理想、蔚来等新势力车企的智驾系统仍有一定差距。在智驾硬件配置上,也有待提高的空间,以唐EV、汉EV两款车型为例,配置摄像头6个、超声波雷达12个、毫米波雷达5个,相比理想l9、ModelX的配置略为偏低。
特斯拉去年的收入在美国本土占一半,另外有22%来自中国,28%来自于欧洲等其它地区。而比亚迪收入中绝大部分来看于中国,近年比亚迪海外市场竞争力也正逐渐显现,ATTO3车型(元Plus)在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连续斩获月度销冠,海豹在欧洲和日本打开市场。
三、市值仅特斯拉的九分之一
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实现营业收入5141亿,而比亚迪营业收入只有4250亿,要知道比亚迪的销量比特斯拉还要大。净利润方面,前三季度特斯拉净利润507亿元人民币,而比亚迪净利润仅213.7亿,相比特斯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市值方面,特斯拉最新市值7580亿美元,约5.3万亿人民币,而比亚迪市值才5600亿,只有特斯拉的九分之一。
一个是立足本土,充分享受国产新能源零部件集群优势,并逐步走出国门的中国车企,一个是放眼全球,在全球实现产业链分工和产能布局的美国车企,未来在海外市场直面竞争中,谁更有优势呢?同一行业的两家车企,市值相差近10倍,到底是谁高估谁低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