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显示,德国经济将在2023年萎缩,使其成为今年七国集团(G7)中唯一一个正式衰退的经济体,“欧洲病夫”这个绰号再次悄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1998年德国首次被冠以这一称号,当时该国正在应对统一后的经济挑战。
不过,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一绰号并没有公平、准确的描述德国经济表现。贝伦贝格经济公司(Berenberg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Holger Schmieding上周表示,将一个就业率保持高位、职位大量空缺的经济体称为“欧洲病夫”确实不合适。
尽管德国在2023年第一季度陷入衰退,但现在的德国与上一次作为欧洲“病夫”的时期存在重大差异,包括来自外部地缘政治挑战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World economy)商业周期和增长研究主任Stefan Kooths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拖累德国经济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一是全球经济前景带来的周期性问题,一个是源自德国本身的结构性问题。
荷兰国际集团(ING research)全球宏观研究主管兼首席欧元区分析师Carsten Brzeski表示,德国目前经济状况与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德国目前面对的是经济的周期性“逆风”。中国疫情结束后的经济低迷打击了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国家,而更高的利率和能源价格也对制造业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德国作为欧元区以及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出口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工具和化学品等随着经济起伏而起伏的行业。全球主要国家放开疫情管控后,德国的出口行业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增长。
德国联邦统计局(federal statistics office)的数据显示,德国6月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价值仅比上月增长0.1%,中国的6月出口环比下降5.9%,出口低迷使得德国几十年来首次出现对外贸易逆差。
与周期性的经济“逆风”相比,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才是德国摆脱“病夫”形象的关键。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oerg Kraemer称,没有可信的全面改革方案是德国经济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德国需要降低公司税、加快审批程序,增加道路、桥梁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电价竞争力。
Kooths表示,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工作时长一直在下降。作为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改革,则难以改变德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及经济增长低迷的局面。
另外,受《2050能源效率战略》的影响,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受到能源供应的困扰。如德国4月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加剧了国内的能源紧张。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Siegfried Russwurm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受能源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德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表现良好,但在本国的运营却异常艰难。